帶你看展覽:當代藝術夏季風
來源:admin發布時間:2020/9/17 16:34:46
近期,當代藝術展扎堆似的紛紛在各地呈現,從西南以及華南沿海以漸進的方式,從時間上向北推進,形成了一股清涼的“夏季風”。三伏天剛結束,各地當代藝術的展覽,像季風掃過順勢而來的雨季,絲絲入扣沁人心脾,也如洪流貫穿心間。
以藝術之名帶來了什么
從深處熱帶和副熱帶海洋懷抱的中國臺灣說起,展于中國臺南市東門美術館的名為《風の歌》的臺灣本土群展,四位創作媒材皆不同的藝術家,從各自不同的生活 場景中汲取養分筑造著通往過去和夢境,也通往現實和未來的獨特風景。不管是從往日情懷的浸潤里勾出自己心靈深處的失落與渴望,還是以浮魚、游龜、萍藻、毛 草作為情思寄托之物,亦或是透過理性、克制、表達、溝通將內在爆發生長的樹叢植物做修飾剪裁以此來傳達內在的情緒變化等,四位藝術家的心象之音給我們傳遞 了新的思索。而中國臺北當代藝術館的“以藝術之名”中國香港當代藝術展則在8月15日拉開帷幕,不少當代香港藝術作品卸下了傳統藝術的皮相,游離在是藝術 或不是藝術,似與不似之間,以藝術之名提出一種生活探問,一種倡議行為,甚或一種社會行動。
在廣州紅專廠當代藝術館,由魯明軍策劃的“觸知區”則是一個以“手足”為圖像和觀念母題的展覽,參展的17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與手足有 關。當然,展覽目的并不只是表現手足,而是藉此通向一個不同的認知世界。展覽在于告訴我們,手不僅是藝術實踐的“工具”和描繪的對象,也是我們觸知世界的 一種方式,一個別樣的感知空間就此呈現。當代藝術,可謂以藝術之名,發起一種思維的挑戰,讓藝術家們躍躍欲試。
當代藝術多元化的呈現
穿越臺灣海峽,“江南”第三屆寧波當代藝術展正如火如荼,展覽匯集了全市44位藝術家100多幅國畫、新美術字、油畫、裝置、綜合媒材等形式的作品。以“江南”為名,展出的作品也明顯體現了寧波本土當代藝術家群體的個性特色。
一路向北,作為當代藝術的聚集地,上海各大展覽機構“相約”呈現了一組當代藝術大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用兩三場大展延續“雨季”帶來的“清涼”!策 展人項苙蘋策劃的《Copyleft:中國挪用藝術》可謂別出新意,展覽呈現了中國挪用藝術的三種現象:臨摹、挪用、山寨。確實,當下社會,山寨現象風生 水起,抄襲事件層出不窮。回望中國當代藝術的起點,認為中國當代藝術以西方馬首是瞻的指控不絕于耳。盤點中國古代藝術發展歷程,一味摹仿前人、陳陳相因更 是晚清以來文人畫的常用標簽。展覽將“挪用”與傳統臨摹和山寨現象結合起來,探討了重復和創新、原創的關系,藝術創作方式和新技術、新材料的關系,以及知 識產權和知識共享、知識傳承的關系。同時展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還有由李旭策劃的“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參展作品66組,共計174件,涵蓋了 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攝影和錄像等各類表現方式,多元地呈現了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形態,尤其是在書法美學與抽象藝術的依存關系方面作出了解讀,耐人尋 味。
藝術“季風雨帶”推進古都
“雨帶”位置繼續北移,這股強烈的“藝術季風”即將登陸六朝古都南京。“向大師致敬Ⅱ——國際藝術大師展”將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拉開帷幕。本屆“大師 展”將會呈現眾多國際大師作品50余件,除畢加索名作《戴綠帽子的女人》在首屆曾展出之外,其余49件作品均為首次亮相,大部分雖屬現代藝術的精品,但也 將為觀眾創造近距離欣賞大師經典藝術佳作的機會,為古都南京增添現當代前衛的氣息。
歷史不可忘懷,“‘皮相之下’中國當代藝術再啟蒙系列展:從1979到1984”則在西安美術館開展,梳理這段歷史,正是為了找到社會和藝術發展的脈 絡,從而找到我們今天的自己。作為中國現當代藝術的起點,1979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國從此走向改革開放的復興之路,國內社會的各個領域都進入了 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西方的文化思潮、藝術思潮大量進入中國,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展覽共展出藝術家手稿、作品及影像資料160件(組),以 文獻展示為主,結合口述、對談、講座等形式重新認識、梳理、探討1979-1984年間重要的藝術事件、群體及思潮。同在西安美術館展出的還有“風華·當 代語境下的中國藝術”,提倡西安本土藝術家在當代語境下,塑造出當代的審美情趣。
雨帶退回到山海關,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呂佩爾茲作品展正在河北博物院展出,而在北京當代藝術館呈現的視覺盛宴則是“共振計劃第十五站——‘三城記’國際當代藝術展”,8月25日即將閉幕。
“季風”穿越華中直抵西北
這一股“西南季風”也強勁有力,經過成都穿越華中直抵西北內陸。
信息化與網絡化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視野,傳統的觀念被重新定位,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也逐漸模糊,成都當代美術館攜手IT企業則為藝術展帶來了科技范兒, “數字藝術背后的故事”展覽在成都當代美術館舉行。展覽內容涉及AR增強現實、3D打印、虛擬展廳、數字導覽、游戲、動畫等數字藝術的運作原理、互動與體 驗。觀眾可以使用3D打印筆現場創作自己的作品,也能通過虛擬展廳全方位逛美術館、欣賞藝術品。當代藝術涉獵之廣,讓人分不清楚藝術與科技的界限。
《巢·跨國文化雕塑裝置影像展》是武漢巴黎雙聯展《Home- Nid-巢》的武漢站。在武漢美術館展出了來自中、法、德三國的4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并以“巢”為主題,給出了他們關于人類與自然、無知與成長、個人與他者、生活與工作、故鄉與遠方、出發與返回、平淡與精彩、有限與無限的思考與解答。
銀川當代美術館開館展主題為“文明的維度”,全球化時代下不同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與直接,這促使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交流過程中的差異與問題上。銀川當代美 術館與其他美術館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唯一定位為中國與伊斯蘭國家交流的當代美術館。呂澎策劃的“東西風之間”——中國與伊斯蘭的當代藝術展就以當代藝術 作品為主體,西部與伊斯蘭文化為切入點,展示了中國西部及阿拉伯國家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面貌。此外,作為大西北的重要經濟文化門戶,“非常民俗”——當代藝 術中的傳統元素轉換展,則邀請了國際當代藝術家以平面、雕塑、裝置形式,展示了當代藝術家運用傳統民俗元素轉換成創作的巧思過程,如木雕、農民畫、毛氈、 剪紙等的再創造,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多元化的文化語匯,延展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意義與價值。
版權所有,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