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壁畫談:空間的藝術
來源:admin發布時間:2020/9/17 16:32:01
歐洲古代壁畫為愛琴海壁畫、古希臘壁畫、古羅馬壁畫3階段。愛琴海壁畫多為宮殿和宅院壁畫,以世俗題材為表現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的珍貴資料。古希臘壁畫多為神廟、宮殿、陵墓壁畫,以描繪戰爭與紀念而呈現宏偉壯麗之作,以佩拉宮殿的馬賽克壁畫、巴特農神廟的浮雕為其代表。古羅馬藝術在繼承古希臘藝術的基礎上又不斷發展,出現了透視、明暗立體等更為復雜的科學寫實因素。古羅馬帝國時期在祭壇、凱旋門、功德柱上的石雕壁畫;早期基督教以馬賽克材料制作于教堂的壁畫為中世紀的壁畫黃金時期打下了堅實基礎。可以說,這些作品構圖平面化、造型線性化的裝飾性和大面積的彩繪玻璃鑲嵌,將宗教的神圣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氣勢磅礴。
13世紀奇瑪布埃將濕壁畫技法引入自己的創作中,所形成的自然主義畫風贏得了聲譽。他的學生喬托運用此法,除注入立體和自然主義方式之外,在畫作表現上施以生活情趣和想象力,增添有秩序和有意趣的構成要素。使其在意大利小鎮帕都瓦斯克羅維尼小教堂所繪制的《圣經故事》,成了影響幾代畫家們的壁畫經典之作。在方形、半圓形的分割空間中,故事情節與色彩神秘雅致的融合展現出一種精美,如同欣賞馬赫的音樂,樸實無華但卻有一種宏大的精神存在。寫實的人物造型和生動的戲劇性情節構思,使其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在觀念與表現上的里程碑作品。
喬托的畫風吸引了其后眾多藝術家追隨效仿,從此,真正意義上的“濕壁畫技術”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達到完善。這種恒久且光彩奪目的獨特技術,影響了后人壁畫藝術的創作。米開朗基羅以一己之力苦作4年余,傾注全部心血,在羅馬西斯廷教堂創造了輝煌的《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等創世杰作。他用綠色勾出陰影,以褐色為主調畫出結構素描后上色使每一區域計劃精密。他以超凡的想象力,畫出了造天地的上帝和上帝創造的人。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藝術才能,為“濕壁畫”所能達到的成就畫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句號。此后受其影響藝術家亦杰作頻出,拉斐爾創作了《雅典學院》,在《最后的晚餐》中,達·芬奇將畫面中12弟子圍坐于耶穌左右解決了單調的構圖,不同表情借助手勢的統一性表現得恰到好處,巧妙地刻畫了一種莫名的戲劇性效果。可以說,此時期只有作為科學家的藝術家才能實現如此的構想。
14至15世紀的歐洲是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文藝復興運動拉開了歐洲近代藝術史的序幕。進入黃金時代的壁畫風格異彩紛呈,名師、名作輩出。在喬托之后,值得筆墨連敘的波提切利壁畫作品《春》、《維納斯的誕生》,弗朗西斯卡的圣弗蘭切斯柯教堂《圣十字架的故事》和“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壁畫作品。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教堂壁畫,其極致的古典寫實主義作品使教堂因為有了壁畫而更顯輝煌,高超的藝術造詣至今仍是壁畫藝術的經典。17世紀的巴洛克壁畫堪稱天花板藝術,凡爾賽宮天頂壁畫的《酒神凱旋》場面壯闊、人物眾多,其利用透視產生的錯覺和幻象有著巨大的藝術感染力。18世紀的洛可可壁畫以法國宮廷畫的宮殿壁畫為代表,色彩明亮、風格柔美,脂粉氣甚濃,從側面反映了18世紀的法國宮廷一景。19世紀的歐洲壁畫是歐洲壁畫史上的轉折點,在繼承了古典壁畫寫實傳統的同時,又開創了現代壁畫的表現性新路。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德拉克洛瓦、印象派莫奈、高更、納比派畫家等。作品以鮮活跳躍的色彩展現,表現了作者內心世界與大自然的契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中,壁畫家以藝術的新材料、新語言展現了一種新的氣象。奧地利壁畫家克里姆特是其杰出代表,他創立了“裝飾象征主義”,以打破傳統模式成為此時期壁畫創作的主流。
壁畫與建筑密不可分,它通常以宏偉巨構之作出現并被稱為大型繪畫,它以激動人心的體量引起畫家們渴望實現“力作”創作的沖動。19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使藝術逐漸弱化了為宗教服務和為帝王御用的職能。壁畫創作使得畫家及倡導新藝術運動的建筑家們脫離陳腐的繪畫模式,積極探求符合時代的形式語言,壁畫創作朝著風格化、裝飾化和大型化的路徑發展。夏凡納、克里母特、惠斯勒等人,尤其是20世紀后的馬蒂斯、夏加爾、萊熱、畢加索、米羅為新時期壁畫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作品以清新的色彩,生動活潑的自然主義審美視角,伴隨著歐洲美術進入了“現代主義”時期。
現代壁畫以建筑為依托,多是與傳統壁畫迥然不同的公共建筑墻壁裝飾。20世紀是現代藝術的世紀,現代派壁畫主要集中在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上。野獸派的壁畫以色彩強烈,畫風狂野的馬蒂斯為主要代表人物,壁畫作品在莫斯科大廈壁畫《舞蹈》《音樂》和旺斯多米尼卡小教堂壁畫最為矚目。立體派壁畫以畢加索為代表,《格爾尼卡》《戰爭》《和平》等運用了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手法,是歐洲現代派壁畫中的杰作。超現實流派的達利作品《東方之淚》《金雨》等以寫實的手法表現荒誕和寓言,新穎獨特。現代派壁畫個人風格鮮明,強調繪畫與建筑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呼應。因此,盧梭、契里柯、巴爾蒂斯、斯賓塞等藝術家的作品成了壁畫學子的樣板。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的東歐和前蘇聯壁畫因其意識形態與西歐的迥然不同,在藝術表現上壁畫規模更為宏大、氣勢雄偉,作品與大型公共建筑相結合,在前蘇聯一體化經濟體制下國家能在此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同時有權威機構有效地監控藝術創作與藝術制作的水準,既有規范又有實施。因此,壁畫創作在包括地鐵、紀念廣場等公共空間中進行了有效的藝術實踐。采用多材料手段,使馬賽克、浮雕彩繪、玻璃鑲嵌、毛織壁毯,在技術難度上已大大超出了佛羅倫薩式藝術的表現范圍,享譽國際壁畫界。
歐洲壁畫有著豐厚的傳統養料、豐富的壁畫材料和技法,以及高超的壁畫繪制技藝,是世界壁畫史和藝術史的重要寶藏。如今,它仍影響著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越來越重視建筑環境與藝術結合的背景下,在歐洲這塊肥沃的土壤上,壁畫也在挖掘自身語言的可能性。運用多種材料和媒介手段,使得壁畫這一傳統古老的藝術,與時俱進地在歐洲現當代建筑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并推陳出新煥發出壁畫藝術的新光彩。
版權所有,盜版必究